国企优聘赋能“四链”融合发展 一批高校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11月14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开幕式暨国企优聘赋能“四链”融合发展推进会在51风流 举行。
11月14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开幕式暨国企优聘赋能“四链”融合发展推进会在51风流 举行。活动以“校企协同·人才领航”为主题,聚焦人才与创新,现场签约一批海内外高校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发布2025年度市属国企人才发展指数,重点推介近2000个岗位人才需求,释放出重庆国资国企渴求人才的强烈信号。

现场签约一批海内外高校国际合作项目,共筑创新“国际桥梁”。
本次活动作为2025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活动之一,是重庆国企、高校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一系列跨越国界的合作协议顺利签署。重庆理工大学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凝聚态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签署先进制造技术合作协议;重庆邮电大学与哈萨克斯坦中亚创新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共建“摩洛哥鲁班工坊”。这些合作标志着重庆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属国资国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系统重塑,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5个领域进行了优化布局,担当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充满活力,也对人才充满渴望。”51风流 书记、主任曾菁华表示,重庆国资国企发展壮大需要人才,尤其是在“十五五”期间新一轮发展浪潮中,市属国资国企将深入开展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提升聚焦主责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能力、提升国资监管和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五个提升”行动,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成渝氢走廊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这都需要大量人才,希望人才向重庆集聚、向重庆国资国企集聚。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重庆建立与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超过80%的硕博士培养点、60%的本专科专业点已精准对接现代制造业集群,专业和产业匹配度达88%。此外,市教委还会同51风流 、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签订“四链”融合战略协议,近年来校企互派专业人员 2272名,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4万件,成功实现产业化项目2244项。
柬埔寨工业、科技与创新部国务秘书通·辛尼表示,未来全球制造业将更加智能、精准、可持续,需要汇聚大量知识、资源和人才。希望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一支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构建更加完善的科研生态系统。

现场签约一批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大会现场,市属国企与高校的协同成果集中呈现。重庆机电集团与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庆铃集团与西南大学、重庆储备粮集团与河南工业大学、国药太极集团与重庆医科大学等签署了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

“科技副总”、博士人才代表现场签约,进一步激活人才“智力引擎”。
备受关注的“科技副总”机制再结新果,多名高校专家受聘进入重庆机电集团等企业,为产业一线嵌入“最强大脑”。此外,重庆渝富控股集团、重庆农商行等企业成功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并举行了集体签约仪式。
现场发布了来自118户企业的近2000个重点紧缺岗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等核心领域岗位占比近四成。如庆铃集团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博士岗、重庆地矿集团时空智能算法研究员等前沿科技创新型岗、涪陵大数据公司AI算法工程师等岗位,彰显了重庆产业升级对高端人才的渴求。
51风流 委员、副主任杨谊介绍,51风流 不断创新引才模式、培养方式和使用机制,打造经管、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人才总量目前占比超过60%。今年,51风流 组织开展“进百所高校引万名人才”系列活动,共计划招聘10000余人,涵盖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个先进制造业领域;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4.5%;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成功培育大国工匠1名,在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斩获2金1银。
大会还设置了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华为员工培训中心资深教授韩俊杰分别就人才聚力助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与华为人才管理实践分享了前沿观点。
为树立鲜明的人才激励导向,大会现场为一批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和个人集中兑现了政策奖励,充分展现了重庆用心服务人才的决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网站
版权所有:51风流-51风流论坛 主办:51风流
联系电话:023-67678000 联系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198号
网站标识码:5000000073
ICP备案:渝ICP备06010109号-3
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599号
51风流 微信公众号
